一截圆柱形的滚木。
是不知道从哪里拆下来的,外表漆黑暗沉,看不清楚是什么木料。
这么一截木头,怎么说也有个几十斤重,但唐迎将之刨出来之后,按住一头将之竖起,然后就给扛到了肩上,惹得弹幕又是一片赞叹调侃。
——小姐姐脚步很稳啊,看起来扛这么一跟木头根本不费力。
——这个装逼的操作我给82分,剩下的以666的形式送出。
——娇滴滴的小姐姐忽然化身大力女,莫名觉得好萌啊233333小姐姐这绝壁是使出了洪荒之力【笑哭
——粉了这个小姐姐。
主持人显然也注意到了这里的异常,领着摄像走了过来,采访她,“这么快就找到了合适的木料吗?”
唐迎点头。
主持人又问,“你确定这一块就够用?”
唐迎再次点头。
——哈哈哈哈哈哈哈这个小姐姐好高冷,感觉主持人尬聊不下去了。
然而事实证明,主持人还是很有职业素养的,尬聊算什么?他照样能找到话题,“现在其他人还没挑选好木料,我就不问你要做什么了。就想问问,你那么快就选好,是认出了这个木料吗?它是什么木头,原本是做什么的?”
“这是一根梓木。”唐迎道,“原来应该是一截门槛。”
“等等?”主持人连忙叫停,“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门槛长这么圆滚滚的样子?”
这截木头真的特别圆,简直像是量着长的。如果不是,那就是使用之前特意加工成这样。特意把门槛做成圆的,就连弹幕也纷纷表示“主持人别怕我们的见识也不多”。
“但它确实是门槛。”唐迎道,“这个长度,也做不了别的。”
这倒是,不管是柱子还是房梁,这个长度都太短了。
“好吧,一截本来是做门槛的梓木,让我们期待它在唐迎手中焕发出新生!”主持人说完,看到旁边有人选好了木材,正要过去采访,眼角余光扫到木头的尾部,又停了下来,凑过去查看。
摄像机跟过去给了一个特写,于是屏幕前的所有人也都看清楚了这节木头的尾部。同时主持人的声音响起来,“这木头是不是被烧过?”
的确是被烧过,唐迎微笑起来,要不是这样,她还未必会选这根呢。
从前的人讲究阳宅阴宅,用料都是顶好的。所以老房子拆下来的木料,经年不坏,别管原来究竟是什么木头,又是搁在什么地方的,那都是上好的。而门槛在风水学上有避煞的作用,在讲究阳宅阴宅的年代,做门槛的也基本都是好木料。
已经被烧过了,却还能被拿来做门槛,就说明这木头即使是在当时也是顶好的那种。
又是梓木,正适合她要做的东西。
唐迎要做什么,事先是报备过的,为了避免大家重复。节目组那边自然也是知道的。但真人秀嘛,就讲究一个真字,所以主持人拿的台本里,倒的确没有这部分内容。
他本人也是博学多闻,这会儿看到这根木头,就不由自主的想起了一个传说,“焦尾!”他一脸激动的看着唐迎,“《后汉书》里写,蔡邕偶然听到别人家烧柴做饭时柴火发出来的声音,知道是好木材,连忙抢了出来,裁而为琴,其尾尤焦,故名焦尾。唐迎你这截木头,是打算做古琴对吗?”
说到古琴的名字,焦尾可能是其中最朴实无华的一个了。其他的琴,绿绮绕梁春雷飞泉这种已经算是含蓄,枯木龙吟、松风情节,乃至九霄环佩、大圣遗音,可谓是将琴声写尽了。
然而焦尾两个字,混在期间,却是半点都不显逊色,还余韵悠长。
论装逼的最高境界。
因为太特殊了,所以主持人从烧焦的木头想到焦尾再想到制琴,唐迎也不意外。她微笑着点头,“是的,打算制一张琴。”
主持人满足了好奇心,终于带着摄影师离开,去找别人采访了。
都是浸淫这个行业数十年的人,虽然原料有限,但其他人也都选到了自己心仪的木材。最简单的就是方师傅,只挑了很小的一段木头,凑近了闻还隐有余香,听她说是樟木,要用来雕刻。
施师傅基本上将大块些的木头都挑出来了,都堆在旁边。他要做的,是一艘船——或者说是一艘船的模型,完全由各个零件利用榫卯结构拼接而成的那种可拆卸船模。做好之后,下水也没有问题。
参加节目是没有助手的,所有的工作都必须自己独立完成。因为一艘船需要的零件太多,估计有几百个,他现在已经在清点工具,打算立刻就开始动手了。
剩下的两位,一位秦师傅擅长根雕,好不容易从这些木头里挑出了半截树根,就只能用它了。根雕是创作型的艺术,而且跟唐迎之前做的核雕一样,要因势象形,这样成品就会显然自然工巧。所以这会儿他正抱着木头,蹲在地上苦思冥想该怎么创作,跟主持人说话也心不在焉。
主持人也不尴尬,“看来大家进入状态都很快,相信一周之后,拿出来的作品也绝对值得期待。”
然后又去采访最后一位王师傅。王师傅要做的东西就有些特别了,是千工床。
千工床,又叫拔步床,就是在电视剧上经常看到的那种架子床加上一个底座,底座向外延伸出一段距离,通常是三尺左右。然后四角立柱,柱子之间则是木质的围栏,在床的四面形成回廊。床身和围栏上雕花镂彩,描龙绘凤,十分繁复华丽。围栏做成门的样式,可以开合,而回廊上则可以摆上桌椅屏风等,无论更衣如厕还是品茶下棋都可以在这里完成,可谓是“足不出床”。
这种床制作工艺复杂,造型精美,据说最好的床有一千多个零件,因而叫做“千工床”。因为材料难得,制作繁难,江南一带的大户人家会从女儿出生开始攒木材,等到订婚时再开始请工匠打床,花费两三年时间完工,女儿也就可以出嫁了。
说起这个千工床,王师傅这里还有个十分浪漫的故事。
据说他的曾祖父当年做了十年的木匠学徒,才终于出师,第一份差事就是为一位乡绅即将出嫁的女儿打造一张千工床。结果在打床的时候,他跟这位乡绅的女儿相爱了。后来机缘巧合,乡绅家中落魄,原本定下的女婿又意外去世,女儿守了望门寡,原本的小木匠却因为勤劳肯干攒下了一笔身家,开了一家木器店。乡绅便将女儿嫁给了他,陪嫁的就是当年那张千工床。
所以王家的子孙学艺,出师的标准就是能独立完成一张千工床。
主持人听了一脑袋的故事,对着镜头感慨,“要不说学会一门手艺很重要呢?我有点儿明白自己为啥到现在都没对象了。当然,我并不难过,因为我知道,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有很多都跟我一样没对象。我,不孤独。”
大概负责后期剪辑的师傅也觉得主持人嘴太欠,未免被观众骂死,便很快接上了唐迎的画面,企图转移注意力。而不得不说,这个策略是十分有效的。
制作这一档节目,是为了向广大人民群众推广传统工艺,所以大家也不能埋头自己玩儿,要跟观众互动,还得讲解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所以唐迎一边清理木头上的污渍,一边道,“制琴,我们行业内通常叫斫琴。斫,本意是斧刃,引申为砍削。要制作一把好琴,材料是最重要的。一般来说,制琴材料最好是面板选桐木,底板选梓木,取其阴阳调和之意。不过如今好木头难得,所以我们都用梓木。”
“但其实就算木料选对了,也并不是所有的木头都适合用来斫琴,还要看它的纹理、生长时间和放置时长。偷偷告诉大家,我看施师傅挑的那些木材里有一段杉木,要是清理出来这截梓木不合适,我就厚着脸皮去讨要。”说到最后一句,她还特意压低了声音,像是害怕被人听见。
在古琴制作木料的选择上,唐代斫琴大师雷威有言:选良才,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
据说雷威本人为了挑选合适的木材,经常在风雪天跑到深山老林里去,等狂风震树时,倾听树木发声。
树木生长的年头越久,就越是容易震动,能出好音;而放置时间越长,木性也就越稳定,不至于在制成之后再发生变化,影响琴音。除此之外,还要细看其纹理,挑选年轮间距均衡,纤维通顺细致的木料。
比如唐迎清理出来的这根梓木,在将表皮刨去之后,就能够看出它年轮和纤维均疏密有致,没有任何结疤的地方,除了尾部仍旧带着焦黑之外,十分完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