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既然咱们要在一起过高三,从现在起就是一个大集体了。”韩雯自信,镇压得住高三9,“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一位新同学,咱们9班,46个人,争取顺利地度过高中最后一年。”
嗯?怎么回事儿?有转校生?张钊从地上捡起昌子扔的纸团儿,打开里头是:卖老韩一个面子,别在班里收拾他。唉,往后这班里可热闹了。
第2章插班生
陶文昌扔完纸球儿的第一个反应也是,哪个人这么倒血霉了,插班插到9班来?
韩雯在办公室见过新生,班里这情况,新生不一定能融进来。“9班今天成立,大家都是新同学,所以也没什么新旧先后……”
“报告。”有人在门外,声音好轻,轻到班里顿时哑然无声。在和区一中这样的高中,没有多少学生进门喊报告的,而9班里的这一帮,进门前能敲两下,都是给老师面子。
“请进吧。”韩雯声音也轻,好像叫门外的人给影响了。
苏晓原是踩着预备铃进来的,不早也不晚,刚刚好。进高三9之前,他的心理建设轰隆塌了一半。
这个心理建设,从他6月回到北京开始就一直没停,或者说从上高中开始。高三这一年自己肯定是要回户籍地的,时间够长了吧?可苏晓原从踏进和区一中那扇很高却不算气派的正门、走过对奇装异服视而不见的门卫张大爷、看到满操场乱哄哄晨练的体育生的时候,他承认自己败了,他是真的、真的、真的不想进来。
在南京长大的他,早忘记7岁之前的北京什么样子。他熟悉的是南京那座城市,干净又充满温情,身边是淳朴的南京口音和街坊阿姨。北京于他只是一个户籍出生地,留下的印象不深也不美好。可他不情不愿也得回来,感受大北京的酷暑暴晒。
其实苏晓原是来一中踩过点的,在7月中旬的一天。
第一印象就是特别高的大铁门,墙头都比他从前的重点学校高,有点儿像……监狱?后来张大爷告诉他,因为一中的体育尖子太多,是出了名儿的体特生基地,不弄高了,那帮练体育的孩子直接翻墙走人,逮不住啊。
体育生?苏晓原根本不了解。从前的学校是南京知名的实验高中,很难考,从初中就在1班的他没体验过寒暑假,因为学校对尖子班有要求,假期也是半天的课程。可一中的教学楼静悄悄,不像有人的样子。
他问张大爷,暑假补课的学生呢?张大爷像听笑话儿似的,给这个一中准高三生开了门,带着他在操场走一圈。
“补课的?都在那儿呢!”张大爷指了指操场,正好一声发令枪,吓了苏晓原一个激灵。
张大爷还说,一中很小,就操场还勉强能看,400米一圈8行跑道,都跑翻皮了,早就该换。后勤人手不够,从来没有寒暑假补文化课的惯例。倒是那帮玩儿命的体育生没有假期,这是在赶夏训呢。
那天,苏晓原站在漆皮斑驳的篮球架旁边,刚下过雨,脚边一片泥泞,热气烘上来却丝毫没有湿意。整个塑胶场地都冒着被暴晒过的味道,像是宣告领地权,和阳光一样霸道。从前的高中不是这样,操场大,人造草坪球场很干净,优秀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
现在,苏晓原站在9班的讲桌旁,眼里、心里、脑子里,全是迷茫。和他原来的教室比,这个教室太小、太破,和他原来的学霸同班比,这帮学生连校服都不好好穿。
好多人的桌面连书都没有,都在低着头干自己的,对他这个插班新生既没有明显的排挤,也没有明显的注意。苏晓原被孤立怕了,像站错了地方,迷茫又尴尬。
“我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位是新同学,叫苏晓原。”韩雯打破了这场尴尬的宁静,“高三插班生不多,新同学从南京过来,对一中还不熟悉,大家尽快帮他融入环境……”
后面的话苏晓原实在听不进去,融入环境?什么环境?这种吃饱了混天黑、不知道明天能干嘛的环境?他才不要。
张钊靠着椅背,长腿蹬着桌腿,一晃一晃地往前头看。想法和昌子如出一辙,插到9班来,可真是倒血霉了。
“大家好,我叫苏晓原。”轮到做自我介绍,苏晓原紧了紧手里的书包带,上回被这么多人盯着,是自己在学校礼堂代表高二1班发言。他还以为开学头一天会受到全班的打量,甚至小声非议,却没想到是这样一片尴尬的宁静,茫然的宁静。
越是静,他越是站得不安,喘口气,重新说:“大家伙,我叫苏……”
“呦,韩老师您在啊!”门被无礼地推开,进来的是教数学的老王,地中海,灰马甲,个子不高脾气挺臭,“要不,有事儿您下课再说?我该上课了啊。”
张钊一看老王的脸就萎了,干,破逼老头儿拽什么啊,带1班就这么牛逼,再牛逼也不是你家孩子。
新生发言被王老师打断,韩雯心里不太舒服,护犊子技能被动点亮:“王老师,这位是我们班的插班生苏晓原,正在做自我介绍呢。他入学考试的成绩我看了,非常优秀,数学英文这两科……”
“文科班的数学奔着及格线就够用了。”老王不愿意为9班耽误功夫,1班现在是前50名,重点培养苗子,9班还能有个单拎出来的好胚子吗?这个班的学生能走体育的走体育,剩下的大专。
“我在说话,请您不要打断我。”可韩雯不卖年级组长这个面子,“苏晓原的数学很好,您得单独给他留作业,您1班用什么卷子,也得给他一套。”说完她又问苏晓原,“真抱歉啊,咱们班的座位和排名都是暑假前订好的,能暂时委屈你坐最后一排吗?”
被忽视、被鄙视的感觉苏晓原不陌生,可成绩上他还没受过这委屈,细嗓音,在9班里辨识度高得过分。“能,我视力没问题。韩老师您安排我坐哪儿都行,王老师的数学课要是简单了,下课我自己去办公室要卷子。”
老王抬着眼镜了了这位插班生一眼,看得特勉强,没做声。
诶?可这一下,趴在桌上准备补觉的张钊醒了。
可以啊,举目无亲插班来的,撅老王还挺有一套。更别说那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好听得厉害。像一杯清水,把干渴边缘随时爆发的张钊灌了一口,说着人间有多温软。
倍儿好听!
可南京回来的,他没有口音吗?张钊细细回味,逐字逐字地回味。普通话不像北京话,说快了不觉得,单独拎出来就很醒目。比如普通话说西红柿炒鸡蛋,北京人说出来就是,胸儿炒鸡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